我们有一个女儿叫俄木成英,16岁,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区普格县大槽乡,我们都喜欢叫他成英,有着望子成龙、淑质英才的寓意。而我们,是四川泾华物业的500多名员工。
成英是一个性格内敛的女孩儿,有着彝族女孩特有的清新朴质。大槽乡黄河银书记和红星街道李节委员把她带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她总是眼睛低垂,双眸里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殇愁,不爱说话、不爱笑。我们知道,她想着几百公里外的两个妹妹,又觉得我们陌生又奇怪,女孩子的心思很细腻又敏感。
“成英,现在起我们会把你当成我们的女儿,孙阿姨、陈阿姨,这些叔叔都会爱你疼你、照顾你,放心的在这里渡过愉快的暑假。”刘关华接到成英的时候真切的告诉她。“成英,坐了一天车很累吧,我们先到宿舍休息一下,再带你去买生活用品,有什么需要你就告诉阿姨。”孙素群十分欣喜,已经把成英当做自己的小女儿看待,把新衣服、新鞋、行李箱、新被褥生活用品一应添置,闲暇时带她去逛东门口、市中心、逛书店、吃麦当劳。
白天,管家李小琴带着成英巡查楼栋、处理业主报事报修事务,空暇时买雪糕、买棒棒糖给她吃,成英说:“在家,没有人会买给我吃,我都16岁了,在我们那里15岁就是大人了,李阿姨你对我太好了”。李小琴拉着成英的手很多话语堵在嘴边眼眶湿润了,说:“你在我们这就是个孩子”。下了“班”和周末,我们还要监督她的功课,补上以前落下的课业。人力资源部陈阿姨特意向自己的侄儿要来初中三年级的书本送给成英预习。刘关华也搜集了女儿上学期的课本和学习材料,每每见面就会关心成英的课业与生活,语重心长的开解她、教导她。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有时她和我们会说好久的话,有时看她眉开眼笑,时而沉默恬静、时而忧心忡忡,从陌生到熟悉这种感觉很微妙,我们能感觉她早已放下心中的戒备,从内而外散发出她自信的光彩,我们的成英长大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转眼就要道分别。27日,乡上的袁主任来接她回家。得知快回家了,倔强的成英竞一天都没有说话。丁建连忙打电话告诉孙素群,说她饭也不吃也不说话,生怕她出什么意外。电话一旁的我们都着急了,孙素群立马去项目上与成英聊了许久,她哭了,哭的很伤心。原来,从未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成英已经把刘伯伯、孙阿姨当成了父亲、母亲,叔叔阿姨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疼爱让她感受到家人温暖,把我们当成了亲人,这是她从未有过的情感经历。后来从黄书记的口中得知,在成英来到泾华的第二天曾问黄书记:“这就是妈妈的感觉、爸爸的感觉吗?”
临别时,刘关华和孙素群亲自去送她,刘关华对女儿说:“你是一个善良豁达的孩子,但我希望你更多一些自信果敢,继续上学是你最好的选择,只要你愿意,刘伯伯会资助你上高中、上大学”。她哽咽不成声,只说了“谢谢,您们对我太好了”。我们大家都为她准备了礼物,亲人的心意更是对她的殷切期望,愿她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施出地面,指向天空。
成英回家了,不善言辞的她留了一封信给我们,信中字字珠玑饱含深情。
这就是我们和成英的故事,难忘的缘分来自今年5月,四川泾华物业党支部书记刘关华,副书记孙素群的凉山普格之行,3天的行程领略到凉山的山川秀美,感受彝族同胞的情切,晓悟到脱贫攻坚干部在一线“扶贫、造血”的艰辛和热忱。此凉山一行,为泾华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大槽乡村一座山腰中,一栋漂亮的房子住着一家5口人,却冠者“精准扶贫对象”的帽子。“这户人家的情况十分具体,三个小女孩的父母不在身边,从小由残疾的叔叔家照顾,最大的才16岁,便要扛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妹妹......”驻凉山州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黄河银介绍。了解情况的刘关华,知晓家中孩子们境遇后,立即向大槽乡的村干部表示愿给予帮助。最终与乡干部,家中的叔叔商量好暑假一定带孩子来泸州、来泾华。
言之,身必行之。因满怀对彝族同胞深厚的感激情怀,泾华物业掌舵人刘关华践行了一份源自830公里的承诺。他说,红军长征曾遭遇危难时彝族同胞施与援手平安渡险,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彝族兄弟姐妹的付出,现在他们需要我们,于情于理我们都应尽所能的提供帮助,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聚合全社会之力。
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成英少年”是国之牵挂、民族希望,党和国家的关怀丰富了土壤,泾华愿把爱化成雨露滋润他们成长,静待春暖花开,少年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蒲公英一样飞翔,散落在华夏每一寸土地上。
四川泾华物业用拳拳爱心点燃希望之光,用行动履行社会责任用爱心感恩回馈社会,这份大爱交织在泾华人的生命年轮里,永远都不会分开。